7月7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向14个国家的领导人发送了信函,宣布自8月1日起实施新的“惩罚性关税”政策。这些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和哈萨克斯坦,面临25%的关税;南非的税率为30%;老挝和缅甸则被征收40%的高关税;而泰国和柬埔寨则达到了36%,印尼则为32%。其中,超过一半是东盟国家,这一举动被美国媒体称为“对东南亚经济的宣战”。令人意外的是,就在关税风暴席卷亚洲的第二天(7月8日)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取消了原定的日韩访问行程,声称“国内有紧急事务”,并临时改变计划,飞往马来西亚,参加东盟外长会议。
与此同时,中国外交部也发布消息,宣布外长王毅将于7月10日至11日访问吉隆坡,参加中国—东盟系列外长会议。这意味着,中美两国外交首脑将在亚洲的首次面对面交锋拉开序幕。表面上,鲁比奥此行是以“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”为口号,但他的真正任务包括两项紧急目标:一是修复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裂痕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精准地打击了东盟的制造业出口国,特别是以汽车和电子产业为主的泰国、印尼,以及以纺织业为支柱的柬埔寨。鲁比奥此行的首要任务是防止东盟国家因经济受损而倒向中国,美国希望通过提供“安全保障”来弥补经济上的伤害,并暗示只要配合美国的战略,东盟国家就可能获得关税豁免。二是美方的另一个目标是通过鲁比奥与中俄外长的会晤,试图离间中俄与东盟的关系,施压东盟选择站队。然而,鲁比奥的筹码已大幅缩水。在他取消访问韩国的当天,特朗普宣布对韩国征收25%的汽车关税,这让东盟国家对美国的盟友关系产生了疑虑。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曾明确表示:“如果今天东盟被迫选择立场,它可能会选择美国;但20年后,东盟必然会转向中国。”
展开剩余57%对于王毅来说,这次访问的任务更加明确。早在1月与鲁比奥通话时,王毅就以“好自为之”告诫美国,勿轻易触碰台湾问题,而这次面对面的交锋,无疑会再次强调“中国核心利益不容交易”。此外,中东盟自由贸易区3.0谈判也已进入关键阶段,中国可能会宣布降低农产品的准入壁垒,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,以直击美国关税政策对东盟农业和制造业的影响。第三,王毅也将在此行中回应美国炒作的关于“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”等谣言,并通过中资港口项目的成功案例,强调“中国的投资不附带政治条件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,2024年双方贸易额预计将达到8.2万亿元,连续五年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。随着美国加大关税压力,东盟与中国的经济依赖关系愈加深厚。
夹在中美之间的东盟,表现出了超乎预期的战略清醒。例如,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在面对鲁比奥“收回运河”的要求时,强硬回应:“运河属于巴拿马!”而马来西亚和印尼也多次公开表态,拒绝卷入代理人战争。新加坡则推动与中国支付系统兼容的数字支付平台;越南则加速参与金砖国家的讨论;泰国也在积极申请加入CPTPP。东盟国家或许将在此次外长会议中,推动“联合反制美国关税”,模仿欧盟在钢铝税案中对美国发起的WTO诉讼。
吉隆坡的这场外交较量,本质上是两种国际秩序观念的碰撞。美国依然延续“霸权主义”的惯性,特朗普政府从威胁“收回巴拿马运河”到对14国征收关税,依然信奉强权即是正义。而中国则提倡“多极化世界”的实践,王毅曾提醒鲁比奥:“大国要有大国的风范”,此次中国以东盟为平台,践行“共同安全”理念,显然更符合东盟国家的整体利益。
预计在8月1日关税生效之前,鲁比奥或许会用部分关税豁免来换取个别东盟国家的支持,但这一策略难以扭转东盟国家日益疏远美国的趋势。特朗普的“关税快刀”正推动多极化进程:东盟10国的GDP总量已超越德国和英国的总和,而RCEP的总人口占全球的30%。当经济实力与地缘政治野心相匹配时,亚洲将不再为西方霸权买单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